他們散發出足以代表我的純正光芒。
在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的凱斯西儲大學舉行。辯論進行到18分鐘時,拜登向川普抗議:「你能閉嘴嗎?你只會碎碎念」川普無視拜登繼續和主持人辯論,並嗆拜登:「大家能理解,你47年來什麼都沒做」。
川普坦言:「我不想繳稅。川普則自稱自己的決定獲得許多執法人員支持,抨擊拜登無能,害怕失去左翼支持者而不敢發聲。我痛恨提高嗓門,但既然你倆都提高嗓門,我何必有所不同?」華勒斯提醒兩位候選人,讓對方發言對大家都好,但他話還沒說完,又被川普打斷。相較之下,拜登的報稅資料顯示,他與妻子吉兒(Jill Biden)2019年繳納29萬9346美元(約新台幣867萬3788元)的聯邦所得稅。川普則反駁,是他封鎖國家不讓中國人進來,否則會死更多人。
90分鐘的辯論時間內,雙方在回答主持人針對各個議題的提問時,互相攻擊對方有人需要座位」,不如在「情境外」提升讓座的意識宣導,並與流行元素配在一起帶動風潮。再者,從區域安全層面來說,中國在東北亞的日、韓兩國比較之下,韓國絕對較日本好拉攏,想要突破美國在東北亞的封鎖,韓國或許是一個機會。
美國、韓國、北韓的三方對話是否有可能在11月大選前成真呢?畢竟,目前對於川普(Donald Trump)來說,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延續他的總統生涯還重要。此演講可以說是,美國劍指中共的公開聲明,再接著看後續美國外交的作為,原來,美國不僅僅是呼籲,連執行面也安排好了美國情報機構擔心發生類似2016年的他國施加影響現象。那麼,拜登又有何種可能性,在美國國內外將有千百萬人觀看的如此重要的首次電視辯論中得分? 為能切實影響那些尚未作出決定的男女選民,拜登必須聚焦於自己的強項,強調為何是他更適合當總統,更能處理新冠危機之中以及瘟疫過後的經濟困題。
貝爾曼指出,「2016那年我們從希拉蕊・柯林頓(Hillary Clinton)的選戰中看到了,光聚焦於對手的負面是不夠的。時值新冠之年,由於候選人及其團隊幾乎無法舉行公開的選戰集會,這一90分鐘的電視辯論便有了特殊意義,會受到千百萬選民的高度關注。
數星期來,川普一直宣稱,郵寄投票不保險、易受操控。此次電視辯論議題共六大塊,各佔15分鐘:最高法院,具體而言就是一週半前去世的自由派法官金斯伯格(Ruth Bader Ginsburg)的後繼者人選、新冠疫情COVID-19、經濟、種族主義、城市暴力、兩人迄今的政績、選舉的融合性。作為比較:美國公民年均交稅1萬2200美元,高出川普16倍。數月來,該報使出所有傳媒手段阻止川普再度當選。
她認為,身處目前高度兩極化的傳媒世界,很多人對此事所知甚少。報導出來後,川普總統本人立即稱相關訊息是自由派媒體傳播的謊言,意在詆毀他。」 川普「聰明」的證據 還不止這些:這位學者還認為這是可能的,即:在某些支持者那裡,川普的避稅行為還可能贏分,因為,在他們看來,此一行為是總統如何精明的證據,顯示他非常清楚,採用何種手法能給自己撈取最大好處。此外,在辯論實時轉播期間不做事實驗證。
他們選他是因為他的政策——或者,僅僅是因為,他們不喜歡民主黨人。他由此為屆時對可能的落敗提起訴訟鋪平了道路。
再者,數年來,人們對層出不窮的撒謊故事和醜聞已習以為常:「在美國這裡,這已不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。」 ©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: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,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,不得擅自使用。
他也應在辯論強調,他將讓富有經驗的人士進入政府,執政首天就有行動能力。首次電視辯論前夕 自由派的《紐約時報》恰在川普和拜登首次電視辯論前夕投放這枚新聞炸彈,絕非巧合,明顯是期待著,相關訊息會有助於民主黨挑戰者拜登(Joe Biden),在週二的首次電視辯論中加分(原文刊登於9月29日)。文:Ines Pohl 上週日(9月27日)晚間,華盛頓政界似乎在數分鐘時間裡屏息靜氣:《紐約時報》刊登一篇獨家報告揭稱,在10到15年時間裡,川普(Donald Trump)總統未向聯邦層面交過所得稅,在2016年的總統任期第一年只交過750美元的所得稅。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,並受到刑事追究一個轉念後,我腦中開始浮現出一個遙遠的童年記憶……我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愛上棒球,他是兄弟象迷,我是味全龍迷,這兩隊是死對頭。雖然選手就像螞蟻一樣小,場內傳出的加油聲還是十分有感染力。
某年的中秋節,父親帶我去台北市立棒球場看龍象大戰,這兩隊堪稱是中華職棒的熱門組合,比賽總是一票難求。父親不說破,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對家庭有愧,怕拖累我。
某次被人檢舉之後,父親丟了公車的正職,從此一蹶不振,在工作上不是太積極,彷彿都市的遊牧民族一樣,計程車開到哪,就睡到哪,偶爾回家洗個澡就出門。有些朋友是長年照顧年邁父母的辛酸,得到了抒發。
」聽到這句話的我,有點不知所措。某天我心情很悶,跟大學同學高炳權聊起我的狀況,我想他爸爸因病早逝,同學間大概也只有他有照顧爸爸的經驗吧。
雖然他在工作上懶散,但父子間鮮少有直接衝突,或許是父親比較喜歡跟孩子們說笑,也不會打罵小孩的原因吧。父親因為糖尿病的關係,臥病多年,去年十二月過世了。父親和家人的關係可說是若即若離。我口頭隨意叮嚀他幾句照顧身體,他敷衍回應我幾句,然後就當沒事了……我不說破,是因為害怕他如果真的病倒,我就要照顧他了。
」或許吧,我當時的心裡充滿太多的怨,我覺得父親以前不夠照顧家庭,那為什麼現在我要照顧他?愛,應該是一種平等的對待,不是嗎?從那天起,我試著去告訴自己:原諒父親吧。」 從那天起,照顧父親成為了我生活中的工作之一,他每個禮拜要洗腎三次,還有不定期的門診……掛號、陪診、繳費、領藥這套無限輪迴的流程,漸漸讓我失去耐心。
記得那時,我從天母搬家到木柵,請開計程車的爸爸幫忙載一些雜物,我發現他油門踩得斷斷續續,車速也偏慢,不知道在怕什麼,似乎前方道路隨時會衝出什麼怪物。那次之後,我隱約覺得他身體快不行了,他大概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,只是我們父子間有一種彼此都不說破的默契。
我曾不只一次自私地幻想著父親從我的生命中消失,但這個黑色的念頭一出來,就會被我的道德感強烈譴責,就像打地鼠一樣敲回洞裡。於是,我們彼此都選擇了逃避,希望老天爺這張難答的考卷,可以晚一點發給我們。
他原先的工作是開公車,後來為了家計,晚上兼開計程車。眉頭深鎖的父親接著說:「看賣多少錢攏予你啦……」我知道他擔心自己沒有存款,會造成我負擔,我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,深吸了一口氣對父親說:「你免煩惱啦,以後我會照顧你。那天我們沒買到票,又不甘心花三倍的錢買黃牛票,父親就帶著我跑到隔壁體育場的頂樓,遠遠看著比賽的進行。聊天過程中他的一句話點醒了我:「你要原諒你爸爸。
撫養小孩的重擔,幾乎是母親一肩扛起的。《小兒子》某種程度上,算是幫我圓滿了親情的缺憾。
後來看到第八局開始下起小雨,父親打算帶我回家,就在我們走出體育場時,剛好遇到有人從棒球場離開,他說如果我們想看比賽的話,票根可以給我們。也有些朋友之所以被觸動,是因為後悔當時選擇了工作,沒能好好陪父母走完最後一程。
就這樣,父親牽著我的手,興奮地進場了,而且還陪我坐在味全龍的加油區。文:黃致凱 〈棗泥月餅〉 很多人在看完《小兒子》後,紅著眼眶向我訴說這齣戲帶給他們的感動。